成果展示

隊伍名稱 當時就挺突然的
作品名稱 無線充電翻越地形之探勘機器人
指導教授 楊志雄
團隊成員 林頎珅
作品介紹 在地形探勘與災害救援兩個場合上,最危險的往往是現場的不確定性,像是崎嶇路面、高低落差或是充斥危險氣體等場合,2014年高雄氣爆事故,現場充斥著易燃氣體,再加上爆炸後易倒塌的房屋結構,大大增加人員救災的難度,坍方的土石或是倒塌房屋的高低落差,使怪手與運輸卡車有機會翻覆,以至於無法使用的可能性。為此研發一種特殊機構的探勘機器人,以微處理機做為控制核心,配置了溫溼度感測器、氣體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無線攝影機,並將移動的機構設計成可360度全方位擺動,以此來達到適應崎嶇路面等功能,以及上下完全對稱的車體設計,能讓整台機器翻覆時,依然能繼續動作,達到克服全地形的功能。 機器人研發至今,國內外也出現了許多各式各樣 行駛形式的機器人,在無線式機器人的續航力上是很重要的問題,蓄電池因材料問題難以突破,但許多時候受限於環境因素所影響,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不適合進行接觸式充電。以福島事件的救災為例,當發生核能相關意外導致輻射外洩,人員無法長期暴露在高輻射的環境下工作,以能夠抗輻射的機器人取代人類的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當需要利用機器人進入核電廠時,機器人需要能在不平坦的環境中行走、傳回即時畫面與偵測數據、簡易清除障礙物與電子零件能抵抗輻射外,另一個重要性就是續航力要夠久以應付長時間的任務。 傳統常見充電形式為直接以電線連接充電,以人工方式容易造成污染與人員接觸的安全問題,若是使用遠端控制連接充電,其充電接頭接觸面可能會發生氧化而產生鏽蝕,進而造成其金屬接觸面電阻上升,進而提高系統維護成本與安全疑慮。因此,以電磁感應為基礎的非接觸式電能傳輸技術可以解決前述問題,機器人可在下雨、下雪、水下等惡劣場域安全地進行供電,使機器人能夠運用在各種的工作場域,同時也可以將系統電路完全密封,避免潮溼鏽蝕、接點老化、接觸不良與操作安全等問題,因此其可靠性、安全性及便利性在應用於輻射場域之機器人或電動載具,不僅可以降低金屬直接接觸產生火花故障等風險,也可增加操作續航力和避免人員操作造成輻射汙染之疑慮。
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