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體感互動科技


第一名

AI職能治療智慧輔助系統

云磐淞科


云磐淞科 — AI職能治療智慧輔助系統 云磐淞科是一套專為中風患者與高齡族群設計的AI智慧復健平台,目標是讓復健「更簡單、更有效,也更貼近生活」。在過去的傳統復健過程中,患者往往需要長時間前往醫院,治療師也必須花大量時間觀察動作與撰寫報告,不僅人力吃緊,也讓偏鄉長者難以獲得持續的復健照護。云磐淞科正是為了解決這些痛點而誕生。 使用者只需要開啟鏡頭,系統就能自動辨識手部與肢體動作,分析動作角度與正確性,並即時語音回饋。透過AI影像辨識與Brunnstrom分期分析,平台會自動生成復健報告,提供給治療師遠端檢視與課程調整。整個過程不需任何穿戴式裝置,操作簡單又安全。對長輩或術後患者來說,只要一台電腦或平板,就能在家完成有效訓練。 云磐淞科的系統包含三大創新功能:第一是非穿戴式AI動作辨識技術,能夠即時監測動作精準度與訓練次數;第二是語音助理互動系統,使用者可透過語音詢問每日課程與訓練建議,系統會以自然語音回覆;第三是雲端數據管理平台,幫助治療師與家屬即時追蹤康復進度,讓復健變得可視化與可追蹤。 這套系統不僅適用於個人家庭端,也能整合至醫院與長照中心。舉例來說,日照中心可同時讓多名長者使用系統進行訓練,治療師可在後台批次查看報告、追蹤進度,減少人工紀錄負擔。偏鄉長者則可在家由家屬協助開啟平台,透過遠距復健取代舟車勞頓。這樣的應用不但節省醫療人力,也提升了患者持續復健的意願。 云磐淞科的系統全面升級:除了AI辨識精度提升外,還導入「PEO情境偵測模組」,能根據環境自動調整指導語音,例如光線不足時提醒使用者調整位置。此外,新增的「代償偵測演算法」可辨識出錯誤姿勢並即時糾正,並搭配「AI雙階段報告生成」技術,讓報告更臨床化、更符合治療師需求。 目前團隊已與多家長照機構合作,進行實地試用,獲得醫療專業人員及患者的正面回饋。接下來的目標是推動系統通過TFDA認證,進一步與醫療院所建立API串接,讓雲端數據能與臨床資料整合,實現真正的「遠距臨床決策輔助」。 云磐淞科的願景是讓AI不只是單純的創新技術,更是一個能陪伴復健者的輔助工具。期望透過此系統讓醫療更公平、復健更有效,也讓偏鄉與高齡者都能享有同樣的健康權。最終,我們期望云磐淞科能成為推動台灣AI智慧醫療的重要里程碑,讓復健從醫院走進家庭,從困難變得更輕鬆。

第二名

寵愛你

容你,不籠你

流浪貓狗的問題是世界各國都很重視的議題,在TNR(Trap誘捕、Neuter絕育、Vaccinate施打疫苗、Return回置)計畫推動中,因流浪動物數量大、流動性高,傳統巡邏難以及時掌握動態,常錯失捕捉時機和浪費資源,以至於目標達成率低。 為此,本團隊開發「寵愛你」系統,導入AI影像辨識、RFID自動配戴與雲端資料整合,打造從偵測、辨識、追蹤到互動的完整智慧管理流程。 本系統以Raspberry Pi 5搭配即時影像辨識,結合YOLOv8自動辨識流浪貓狗及其剪耳狀態。本系統也提供即時顯示流浪動物位置與活動時間,讓使用者可以透過具RWD功能的Web App在手機或電腦即時掌握動態。 「寵愛你」包含五大核心功能:「寵愛直播」支援即時語音互動與遠端餵食;「尋回愛寵」能以影像特徵比對走失寵物;「寵護頸圈」自動化識別與配戴RFID標籤;「動保通報」透過LINE Bot即時推播動物出沒與站點異常;「幫助浪浪」讓民眾付費認領動物、命名並獲得其3D模型,在網頁互動遊戲中查看與互動,形成兼具公益與娛樂的互動式體驗。 經系統判定剪耳者視為已結紮;未剪耳者,若一個月內無人認領,將自動標記為流浪動物,並記錄固定出沒時段,通知動保團體前來捕捉,隨後再進行結紮與剪耳。系統亦會上傳每隻貓狗的花色、照片及出沒時間,供飼主比對尋回流浪寵物,並定時控制飼料機與飲水器,確保流浪動物的基本生存。本系統的完成能實現和流浪動物友善共存的智慧城市。

AI+AR次世代坦克戰術頭盔

就是這一隊

《AI+AR 次世代坦克戰術頭盔》是一套結合人工智慧(AI)影像辨識、擴增實境(AR)、3D 全景影像建置與遠端控制技術的創新軍事輔助系統。此作品以「提升坦克駕駛員的視覺感知與戰場安全」為核心出發點,旨在解決現代戰場中坦克視野狹窄、盲區過多與人員高風險的問題。 近年來的烏俄戰爭與以巴衝突顯示,坦克在戰場中雖具高防禦力,但駕駛艙受裝甲限制導致外部視野極其有限,使得坦克常遭側面或後方偷襲而造成嚴重傷亡。為應對此困境,團隊設計出整合式「AI+AR 戰術頭盔」系統,讓駕駛員可藉由頭盔即時掌握周遭 360 度戰場畫面,同時透過 AI 偵測與遠端操控技術提升作戰效率與安全性。 系統以 Meta Quest 3 AR 頭盔為主要顯示裝置,搭配四組魚眼攝影機進行即時環景擷取。影像經由透視變換、球面投影與高斯遮罩融合技術,形成無縫的 3D 全景畫面,再以 Unity 呈現在 AR 頭盔內。駕駛員可藉由頭部轉動,自然地在虛擬球體環境中觀察四周環境,並透過內建 IMU 自適應視角控制,實現「頭動即見、盲區縮小」的沉浸式觀測體驗。 在 AI 偵測部分,系統導入 YOLOv8 深度學習模型,即時分析全景畫面中是否出現敵方戰車或可疑人物,並以紅色箭頭或警示框提示駕駛員注意視野盲區外的威脅,達到「自動化戰場態勢感知」的效果。此外,系統可透過 NVIDIA Jetson Orin 嵌入式電腦與 ROS 作業框架進行資料運算與訊號分發,並結合 CANBUS 控制協定實現對坦克的遠端駕駛與砲塔操控。使用者可透過 XBOX 控制器操作加速、轉向、砲塔仰角與發射系統,提供安全且穩定的閉環控制體驗。 本作品的另一特色是整合了 PID 精準控制與氣動發射機構。透過帶編碼器的直流減速馬達回授位置訊號,可精確調整砲塔平轉與仰角;氣動系統則利用儲氣筒與電磁閥控制發射動作,模擬真實坦克火力輸出。此模組化架構便於未來加入熱成像、雷達或友軍標示等擴充功能,使系統具備良好的延展性與實用性。 整體而言,《AI+AR 次世代坦克戰術頭盔》成功融合了電腦視覺(CV)、人機互動(HCI)、嵌入式控制與戰術模擬等跨領域技術。它不僅能在軍事上提升駕駛員的作戰安全與戰場感知能力,也具備在民用領域(如重型車輛駕駛輔助、遠端操作機械)中的應用潛力。

第三名

狗醫生:互動陪伴型機械犬

汪德福

本研究以動物輔助治療(Animal-Assisted Therapy, AAT)為概念出發,結合人工智慧視覺辨識與嵌入式控制技術,透過智慧機械模擬治療犬的互動模式,提供復健訓練與教育輔助功能。相較於真實動物,本系統可避免過敏、飼養環境與照護成本等問題,具備普及性與持續性的優勢。 系統架構包含三大核心模組:人工智慧視覺模組、嵌入式控制模組與人機互動介面。電腦端負責 AI 推論與移動決策,Raspberry Pi 負責影像串流與通訊轉發,Arduino 控制車體與機械手臂的動作。系統採用 YOLOv10 模型辨識乒乓球與人類位置,並結合 Depth Anything V2 深度估測技術計算距離,用以規劃移動策略。系統透過 MediaPipe 手部辨識偵測使用者手勢,以判定是否為主要互動對象;當偵測到球離開使用者手掌時,系統就會啟動自動搜尋模式,鎖定球的位置並執行移動、撿拾與歸還等動作,完成自動化的「丟接球互動」。此外,系統整合 MediaPipe 人臉辨識技術,透過特徵向量比對來「記住」主要使用者,即使畫面中有多位人物,也能穩定辨識原先互動對象。 為提升操作彈性,系統設有人控模式與自動模式兩種模式:人控模式可讓使用者透過介面直接操控車體與手臂,自動模式則讓機器狗依據 AI 判斷自主完成搜尋與互動任務。 本研究的創新在於結合多種人工智慧技術,打造具互動性的智慧平台。此系統能模擬治療犬的陪伴行為,並可應用於復健訓練、兒童教育或長者照護等場域。綜合而言,本研究展示了人工智慧與嵌入式控制的跨域整合成果,達成「科技取代動物輔助」的概念,期望未來能在智慧照護與情緒輔助領域中發揮實際價值,推動智慧照護邁向更人性化與互動化的發展。

機械手臂氣壓教學協作系統

PMJW

在智慧製造與自動化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技職教育正面臨設備昂貴、耗材成本高、教學落差大的困境。傳統氣壓教學多依賴教師講解與實體示範,不僅準備時間冗長,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也容易出錯,導致元件損壞與氣源浪費,教師則難以即時掌握學習成效,造成理論與實務脫節的問題。為解決這些痛點,我們開發了「PRAECS 機械手臂氣壓教學協作系統」。 本系統結合人工智慧辨識、機電整合與虛擬實境互動,打造一個兼具「模擬、訓練與評估」功能的智慧教學平台。學生能在安全的虛擬環境中完成拆裝、接線與模擬操作,教師則可透過系統監控與資料回饋,即時了解學生的表現。這套系統讓教學從「AI 看懂」到「手臂動作」,再到「虛擬操作學習」,完整串聯為自動化的智慧學習流程。 PRAECS 的核心包含四大階段。首先是元件辨識階段,系統能即時判斷氣壓元件的種類與位置,並建立資料庫。接著進入手臂控制階段,系統根據辨識結果自動完成取放操作,讓學生熟悉元件擺放與裝配的邏輯。第三階段為互動學習,虛擬模組會即時顯示元件名稱與功能,學生能以「即拍即解釋」的方式進行學習與練習。最後進入回饋分析階段,系統會自動記錄學員的操作時間、操作,教師能依據紀錄進行分析,提供個別化指導與修正建議。 經測試,PRAECS 能將課前準備時間從約四十分鐘縮短至十分鐘,拆裝訓練時間減少六成,氣壓模擬與檢查效率提升達七成,整體課程時數可由三小時縮短至一小時內完成。這不僅節省了教學成本與耗材,也讓教師能專注於學習診斷與成效分析,實現「可視化、可追蹤、可評估」的智慧教學新模式。在教育層面上,PRAECS 讓氣壓訓練流程數位化、標準化,學生能在虛擬環境中反覆練習、累積實作經驗,教師則能即時追蹤學習進度並提供回饋。在產業層面上,系統可延伸至自動化、機電與能源領域,作為企業員工再訓練與技能檢定平台。在永續層面上,透過虛擬模擬取代實體耗材,大幅降低訓練成本與能源消耗,符合綠色教育與永續製造的發展方向。 未來,我們將從五個面向持續深化系統發展:一是研究深化,蒐集操作數據以建立能自動調整教學內容的智慧模型;二是技術拓展,擴展至電控、自動化維修與機械實務訓練領域;三是資料與模型優化,強化再訓練與行動端辨識效能;四是教育永續發展,推動跨校共享與地方學習普及化;五是產學應用深化,導入企業題庫

佳作

弱視復健之眼動物件訓練系統

視建客

作品結合虛擬實境(VR)中的眼動追蹤技術與 YOLO 物件偵測技術,設計出一套專為弱視患者打造的互動式治療輔助系統。參賽者本身亦為弱視患者,深刻體會傳統弱視治療過程中「不適感、趣味性低、治療持續性差」等問題,因此希望透過本作品,改善治療過程的體驗,讓訓練更具互動性、即時性與成效性。本系統以 Meta Quest Pro 為主要硬體,運用其內建的眼動追蹤功能,即時偵測使用者的注視座標,並搭配 YOLO12 物件偵測模型,準確辨識影片中的目標物。系統可根據使用者的治療情況動態調整訓練內容。 系統具備可切換單眼訓練模式的功能,可根據患者狀況或醫師建議,選擇僅使用左眼或右眼進行視覺訓練,強化弱視眼注視能力,達到個別化與針對性的復健效果。為了提升醫療應用價值,本系統在訓練過程中會持續收集使用者的眼動數據、目標物注視時間。資料不僅可於回診時提供醫師作為診斷與療效評估依據,系統更進一步透過人工神經網路(ANN)進行資料分析,建立弱視程度預測模型與訓練方向建議模型。 透過 ANN 的智慧化分析,系統能根據長期訓練數據自動生成個人化治療建議,使弱視患者能在家中持續進行有效訓練,並同步回饋至醫療院所,形成遠端醫療輔助機制。本作品整合 VR、AI 與醫療復健領域,提供兼具便利性、趣味性與臨床價值的數位化治療方案,期望能協助弱視兒童在視覺發展黃金時期獲得更佳治療效果,讓復健過程不再枯燥,而是成為一場寓教於樂的互動體驗。

VR重力套裝

真冰涼

「Dragravity - VR 重力套裝」是一套透過動態重量轉移水袋系統打造的可重構穿戴式重量回饋裝置。其核心目的是解決現有重量模擬技術的限制,例如最大可提供重量有限、僅能作用於單一身體部位,或缺乏即時動態調節能力等問題。透過可動態調整的全身性重量感知系統,本作品拓展了觸覺回饋在虛擬實境(VR)中的應用可能,並進一步提升使用者的沉浸感。 本系統結合液體傳輸與彈力結構技術,藉由 Linkit7697 微控制器控制四個高功率抽水馬達,根據 VR 場景的不同情境,動態地將水從儲水槽注入或抽回穿戴於使用者身上的模組化水袋。系統最大可額外提供 10.4 公斤的重量,並能以公克為單位精確調整,使重量變化能即時對應虛擬環境中的互動需求。 裝置採用模組化設計,水袋可透過彈性繫帶快速拆卸與重組,靈活配置於手臂、腿部或身體其他部位,以支援全身性的重量模擬。當水袋的重量增加時,彈性繫帶會隨之被拉長,產生動態槓桿效應,使重力變化更為明顯。相對地,當水袋重量減輕時,繫帶長度縮短,重量感也隨之減弱。這種彈性結構的變化強化了使用者對重力與重量轉換的感知。同時,水袋相較於傳統的實體重物更具柔軟性,即使在貼合身體時也能降低壓迫感與受傷風險,兼顧安全性與舒適性。 為展示此系統的應用潛力,我們設計了兩種虛擬實境體驗情境。第一種是「行星重力探索」,使用者將裝置穿戴於腿部,系統根據不同星球的重力值自動調整重量,讓使用者能體驗在地球、火星或木星上的不同重力環境。第二種情境則為「負重運動體驗」,使用者可將裝置穿戴於手臂或其他對應部位,進行如壺鈴擺盪或啞鈴側平舉等訓練,系統會根據所設定的重量即時調節水量,以模擬真實的負重訓練體驗。 「Dragravity - VR 重力套裝」以動態水袋系統為核心,結合柔性結構與精準控制技術,實現了可重構且可即時調整的全身重量回饋機制,為虛擬實境帶來更具真實感與沉浸感的觸覺體驗。

跨域整合特別獎

AI職能治療智慧輔助系統

云磐淞科


云磐淞科 — AI職能治療智慧輔助系統 云磐淞科是一套專為中風患者與高齡族群設計的AI智慧復健平台,目標是讓復健「更簡單、更有效,也更貼近生活」。在過去的傳統復健過程中,患者往往需要長時間前往醫院,治療師也必須花大量時間觀察動作與撰寫報告,不僅人力吃緊,也讓偏鄉長者難以獲得持續的復健照護。云磐淞科正是為了解決這些痛點而誕生。 使用者只需要開啟鏡頭,系統就能自動辨識手部與肢體動作,分析動作角度與正確性,並即時語音回饋。透過AI影像辨識與Brunnstrom分期分析,平台會自動生成復健報告,提供給治療師遠端檢視與課程調整。整個過程不需任何穿戴式裝置,操作簡單又安全。對長輩或術後患者來說,只要一台電腦或平板,就能在家完成有效訓練。 云磐淞科的系統包含三大創新功能:第一是非穿戴式AI動作辨識技術,能夠即時監測動作精準度與訓練次數;第二是語音助理互動系統,使用者可透過語音詢問每日課程與訓練建議,系統會以自然語音回覆;第三是雲端數據管理平台,幫助治療師與家屬即時追蹤康復進度,讓復健變得可視化與可追蹤。 這套系統不僅適用於個人家庭端,也能整合至醫院與長照中心。舉例來說,日照中心可同時讓多名長者使用系統進行訓練,治療師可在後台批次查看報告、追蹤進度,減少人工紀錄負擔。偏鄉長者則可在家由家屬協助開啟平台,透過遠距復健取代舟車勞頓。這樣的應用不但節省醫療人力,也提升了患者持續復健的意願。 云磐淞科的系統全面升級:除了AI辨識精度提升外,還導入「PEO情境偵測模組」,能根據環境自動調整指導語音,例如光線不足時提醒使用者調整位置。此外,新增的「代償偵測演算法」可辨識出錯誤姿勢並即時糾正,並搭配「AI雙階段報告生成」技術,讓報告更臨床化、更符合治療師需求。 目前團隊已與多家長照機構合作,進行實地試用,獲得醫療專業人員及患者的正面回饋。接下來的目標是推動系統通過TFDA認證,進一步與醫療院所建立API串接,讓雲端數據能與臨床資料整合,實現真正的「遠距臨床決策輔助」。 云磐淞科的願景是讓AI不只是單純的創新技術,更是一個能陪伴復健者的輔助工具。期望透過此系統讓醫療更公平、復健更有效,也讓偏鄉與高齡者都能享有同樣的健康權。最終,我們期望云磐淞科能成為推動台灣AI智慧醫療的重要里程碑,讓復健從醫院走進家庭,從困難變得更輕鬆。